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时快讯】徽宗内府对《鹡鸰颂》的两次装褫

来源:古籍    时间:2023-02-28 20:12:13

《鹡鸰颂》是传世名作,卷上还残留着一些内府印玺:

前:“御书”葫芦印,存半;双龙方印;“宣龢”连珠印

后:“政和”、“宣和”、“政龢”连珠印、“内府图书之印”

所有印章印型准确,真印无疑。可见确曾在徽宗内府。


(资料图)

图1 李隆基《鹡鸰颂》

其中双龙方印位置与常见不同,可知应为早期即已收入并装裱,故并未像后期那样形制完备,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方印比圆印更早地用于府藏古书画。

图2 双龙方印

而且本幅并无题签,亦未见贴裱痕,双龙印左侧印边略缺,紧接本幅;“宣龢”印略靠上,不见左侧印边,说明后世在重新装裱时,稍稍割去了本幅及隔水残烂部分后重新补缀。

当然,因为双龙与宣龢二印跟本幅不沾边,也很有可能是拼配。《东图玄览》载,“前有徽庙题字”,今不存,不知当时模样如何。不管怎么说,双龙印在这个位置的,仅此一例。

图3

本幅由4张纸拼成,纸边有不少残留的印痕:

1) 第1张纸右侧,右下角,见图3 2) 第1张纸左侧,左上角、左下角 3) 第2张纸右侧,中部,右下角 4) 第2张纸左侧,左上角、左下角 5) 第3张纸右侧,中部,右下角 6) 第3张纸左侧,左上角、左下角 7) 第4张纸右侧,中部,右下角(被刮去) 8) 第4张纸左侧,左上角、左下角 很明显,原先是四张纸分开装裱的,每张4个相同位置均有印章,可能裱成了4个册页,但更可能的是,像《四禽图》一样,一卷裱下来,中间有隔水:

图4 旧裱示意

这四个印章的位置如此敏感,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宣和七玺中本幅四玺的位置,进而推想,《鹡鸰颂》在赵佶手里应该装裱了两次,第一次的形式,也许因文字不连缀,赵佶不大满意,于是又重新裱了一次,将旧印洗淡,重新盖印。 为了证实此推想,我们来对比这些印章:

图5 大小对比

大观印出现得较早,处于过渡期(书法用方印、墨书的时代)的《远宦帖》上即有此印,按常理,大观年用大观印,进入政和年后应已弃置不用,宣和印于宣和年号倒无关系,是由早就有的宣和殿而得名(宣和年号从宣和殿而来)。此卷卷末钤政和印,二次装裱应起码在政和间。

残印对比:

图6 大观印残迹吻合,尺寸近似

图7 宣龢印尺寸近似,缺口近似

图7 宣和印尺寸十分近似

于是有了下图:

这个结论我想问题不大。

右下角的一个印:

这个印的纵向尺寸,用大观尺寸不够且重复,用宣和尺寸偏大且重复,用宣龢更是偏大且重复,只有双龙方印可以对得上,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崇宁”小玺,目前谁也没见过,所以暂时得出下图:

全卷复原如下:

这应是大观年间第一次装裱后的大概模样。

另: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说,“内府图书之印”盖倒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徐老看的是民国珂罗版的图像,印刷时将此印印倒了。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