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肖青松 特约记者马诗慧
(资料图片)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10年时间,湖北运来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面积从45平方米,到15400平方米;年销售额从600多万元,到超过1亿元。成功的秘诀是:在改性塑料材料领域默默耕耘,开发新型塑胶产品,实现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2022年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6月13日,走进运来塑胶公司,探寻“小巨人”成长之路。在高大气派的厂房里,改性塑料生产线、双色注塑机呈现一派忙碌景象。公司总经理卢运来介绍:“公司之前在银湖科技园,新厂房是今年1月份开始进驻的,2月份正式投产。目前拥有100—1000吨单色、双色注塑机30台,改性塑料生产线12条,年生产各类塑料颗粒1万吨以上。获批授权专利33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获得授权商标6个。”
难以想象,这家公司成立之初,竟然连自己的厂房都没有。
2013年,孝感改性塑料行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在孝感高级中学担任化学实验老师的卢运来,在塑料改性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何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卢运来向亲戚朋友借款筹集了100万元,在市高新区银湖科技园租赁了45平方米办公室开始创业,运来塑胶由此诞生。
公司成立不久,研发、生产的多款产品因为兼具高强度、质量轻、色彩丰富、易成型等优点,受到汽车、家电等行业青睐,年销售收入达到600多万元。正当公司发展一路向好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15年,一笔300多万元的货款因为客户公司倒闭,一时无法收回,因为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运来塑胶陷入困境,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贷款是运来塑胶唯一的希望。但是,当时企业规模小,抵押物严重不足,没有银行敢冒这个风险。关键时刻,市高新区及时出面,帮助公司申请到了500万元的助保贷款,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如果没有高新区帮助申请的助保贷款,运来塑胶公司已经不存在了。”卢运来感慨。
经历此事之后,运来塑胶开始“两条腿”走路,一边批量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的通用产品;一边立足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与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程学院等高校合作,紧盯市场需求,潜心研发前沿技术,开发自身“拳头”产品,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卢运来介绍,“公司研发团队占公司员工的10%,每年按产值的5%投入产品研发。”
卢运来拿起一个汽车零部件介绍,“零部件材料由公司自主研发的PC、ASA、PMMA加助剂混合制成,之前这种三元合金材料由国外进口,而今公司生产的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并且价格比进口的降低50%。”由于有了核心产品,公司订单呈井喷式增长,扩规模、提产能迫在眉睫。2022年4月,运来塑胶投资1亿元,在市高新区建设新厂房和科研楼。“因为采用新设备,生产效率提高30%左右。”卢运来说。
运来塑胶没有因眼前成就而停下创新步伐,而是瞄准绿色环保的行业发展方向,持续开发新产品,加快扩大产能。“计划今年将注塑机扩大到30台,力争在三年内将产值提升到3亿元。”卢运来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做强做精主业 小企业也有大作为
运来塑胶十年磨一剑,产品既赢得市场,在行业内有知名度。
运来塑胶成功的秘诀是创新,时刻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加大科研投入,做强做精主业。各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时间河流的淘洗,站稳市场,蝶变成大企业。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经之路。运来塑胶只是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孝感,专精特新企业争相发力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发展逻辑。这既有广大中小企业坚守主业的耕耘,更有扶持壮大的一流环境。我市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工程,建立梯次培育体系,突出政策引导,强化服务指导,推动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在释放“大能量”,成为助推孝感经济发展的“实力担当”。(全媒体记者肖青松)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