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中有不少炮台,始建于道光以后的晚清年间。历史上,这些炮台为保卫金陵城曾发挥过作用。如今,这些炮台,有的已成为辉煌的记忆,有的已成为历史文物,在向人们讲述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相关资料图)
乌龙山炮台
乌龙山炮台遗址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乌龙山上,是栖霞区文物保护单位。乌龙山北临大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在乌龙山顶中部,建造乌龙山炮台。民国《首都志》载:长江南岸乌龙山有滨江暗炮台七座,安炮七尊;明炮台三座,安炮四尊。山矶头暗炮台四座,安炮四尊;明炮台二座,安炮六尊。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乌龙山炮台更名为乌龙山要塞炮台,受南京江宁要塞司令部指挥。1937年,该炮台在阻击日军进攻南京城时发挥了重大作用。日军侵占南京后,将乌龙山炮台全部拆毁。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未予重建。但这段辉煌的历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清凉山炮台
清凉山炮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公园内,此炮台遗址应是清凉山炮台遗存,南京保卫战时属于江宁要塞部队,当时和马家山炮台被编为“马台”。
清凉山位于南京汉中门内,古名石头山,原峭立于大江之中。孙吴在此筑石头城,有“石城虎踞”之称。北宋以后,江水西移,石头山下渐渐成为平地。五代十国南唐时,山上建有石头清凉禅寺。明初名清凉寺,所以石头山更名为清凉山。《清史稿》卷一百三十八记载:“清凉山在西门内,依城为炮台,置炮二具,炮勇十四人。”在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从栖霞乌龙山到清凉山延绵的临江丘陵上,以大小炮台、碉堡、堑壕组成的防线工事“江宁要塞”,给予来犯的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
当年气势恢宏的江宁要塞,今天还剩下零星遗迹。清凉山炮台遗址就是其中比较完整的一处。从清凉门北侧通道上山,步行大约5到10分钟,爬上路边的山坡,很快就能找到遗址。该炮台高出地面约80厘米,内径6米许的钢筋混凝土筑成的炮位,也就是圆形的炮台基座。这个平面呈南北向,为高台式露天炮位。一侧有6个储弹洞,另一侧有所损坏仅余3个储弹洞,可以判断完好时共12个储弹洞。而宽度表明,炮台上有一门大口径重炮,威力强大。在炮座的底部,有一个H形槽口,正对着西边。这里发射炮弹,可以穿过秦淮河与河西的滩涂,直接打击从长江登陆的日军。根据《澄镇宁各要塞区作战经过及心得概要》记载,1937年12月12日晚间八时,炮台向上新河一带射击,掩护友军退却,不久因消息断绝,被陷城中,炮台官兵没有人能够退出,全部壮烈牺牲。
老虎山炮台
在南京老虎山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炮台,它有4个炮位,在南京保卫战中曾战斗到最后一刻,满身弹痕是它的功勋章。2018年2月,老虎山炮台遗址由鼓楼区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老虎山在南京上元门西侧,是幕府山的一条支脉,因为山形似虎而得名,海拔66米。《清史稿》卷一百三十八记载:“幕府山在北门外,炮台依次置炮七具,迤西老虎山置炮四具,炮勇一百余人。”
曾有专家多次在老虎山进行实地踏勘。他们利用电子地图定位,确认四个炮位遗址排列分布的位置、形制均和民国初期历史地图上绘制的完全一致,从而最终确认了山上的炮台遗存是早在民国初年即存在、历经抗战时期的历史遗迹。他们还发现,炮台下的地道和历史上的记录一致,不仅地道几乎没有损坏,地道墙壁上储藏炮弹的“置弹处”,还有供照明用的灯孔,也都保留了下来。老虎山炮台是南京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抗战炮台遗迹。老虎山炮台在南京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座炮台与江边的幕府山、狮子山炮台一起,封锁了日军从水路直接进攻南京城的路线。这迫使日军不得不先从栖霞一带进攻南京,破坏这些炮台之后,其海军才敢进入南京下关江面。老虎山炮台在掩护中国军队撤退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雨花台炮台
雨花台炮台位于雨花台中岗东西两侧,建于晚清,是南京城南外围重要门户。辛亥革命期间,这里曾发生两次激战。1911年10月8日,新军第九镇起义官兵对雨花台发起攻击,终因弹尽无援,败退镇江。同年11月底,江浙联军会攻南京,雨花台再度成为战场,联军经多日激战,占领雨花台,并由此攻入聚宝门。今雨花台东、西炮台地名仍在,即今雨花台烈士陵园倒影池东西两侧的两块高地,炮位遗迹已无从寻觅。雨花台今天还剩下“东炮台”“西炮台”的地名。
狮子山炮台
狮子山炮台位于今鼓楼区狮子山顶,建于清末,为江宁(今南京)沿江炮台之一。辛亥革命光复南京之役中,狮子山炮台清军与江浙联军控制的幕府山炮台及江中起义舰艇发生多次炮战,最终在天堡城、雨花台被联军攻克后投降易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多次亲临狮子山炮台,视察江防要塞。现狮子山炮台尚存炮位遗迹两处,其中东侧一处炮位已修复。
南京保卫战中炮台战果辉煌
1928年印制的《新南京志》,其中《炮台志》列出了乌龙山炮台、清凉山炮台、东炮台、狮子山炮台、雨花台炮台、幕府山炮台和富贵山炮台的分布情况。1935年出版的《首都志》,其《兵备》篇也记载了当时对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等多处炮台进行维修增置配备的情况。
乌龙山、乌龙庙、幕府山、老虎山、狮子山、马家山、清凉山、雨花台各炮台共有备炮51门(内有八八式新炮8门);另外在划子口装备4门海炮,在小金庄装备2门海炮。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参谋本部所拟南京方面之防御方案》及《参谋本部所拟南京防守计划》等多份军事档案,记录了抗战初期江宁要塞炮台的扩建增筑工程。南京保卫战爆发前,江宁要塞新增两座现代化高射炮台。其中甲一台配属在乌龙山炮台,甲二台配属在幕府山炮台。对重要的露天炮座使之与坑道相连,有的炮位还加筑了掩盖;部分不需要广阔射界的炮座,只留出了主要射口,其余部分加筑掩墙。各炮台在适当的高地构筑钢筋混凝土炮兵观察所;构筑坑道式掩蔽部;在炮台附近构筑钢筋混凝土的防空、通信、指挥等掩蔽部及弹药库。同时,移栽树木,播种植物,架设伪装网增加隐蔽性;在各炮台周围架设铁丝网增加障碍,并且横断长江设置水雷及沉船。
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记载,在南京保卫战中,江宁要塞部队战果辉煌:击毁日寇驱逐舰1艘、飞机1架、战车3辆和重炮2门。江宁要塞部队官兵牺牲以及下落不明者十之六七。陈勇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